科研与学术交流
英才新闻

    【重点学科讲座之三十九】李晓峰:什么是文学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20-07-08点击数:

    李晓峰:什么是文学

     

    为推进我院双一流建设,鼓励学术研究和学术创新,近期我院通过“云讲座”的方式成功举办多场中国文学专题系列讲座。我院特邀中央民族大学李晓峰教授做玛拉沁夫与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和《什么是文学—从鲍勃迪伦谈起》两场专题讲座,讲座分别于2020年7216:00——18:00和2020年74日16:00——18:00(京时)在“腾讯会议”平台开展。我院邹赞院长、朱贺琴教授主持并点评讲座。

    72日,首场讲座李晓峰教授由本次讲座选题的缘由切入,通过对从玛拉沁夫的生平介绍,让我们对玛拉沁夫的创作历程、作品艺术特色及文学成就,全面了解他对中国少数民族事业的推动和贡献。玛拉沁夫是蒙古族著名作家,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推动者。玛拉沁夫的处女作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在《人民文学》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民日报曾经给予该篇小说高度评价:“《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是一篇写了新的主题,新的生活,新的任务,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先进力量,用新的伦理和新的道德精神教育人民的优秀作品。”李晓峰教授分别就人民日报的“五个新”结合小说文本做了具体的解释,同时还分析了玛拉沁夫的另一部文学作品《在茫茫的草原》。他指出该部小说是蒙古民族踏上由追求民族复兴到认同中国共产党全民族解放之路,并投入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构之中的现代史诗。玛拉沁夫小说的价值正在于它将蒙古族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命运联结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最后李晓峰教授认为正是玛拉沁夫的两次“上书”对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他超越了自己的民族身份和立场,站在了国家的高度来思考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如何发展。正是玛拉沁夫的思想意识、国家情怀与国家意识形态达到高度契合,才有了我们少数民族文学灿烂的今天及可期待的明天。讲座末尾邹赞院长结合自己对于玛拉沁夫作品的理解对本次讲座做了精彩的点评。

    第二场讲座李晓峰教授主要围绕“什么是文学”这一问题展开。李晓峰教授由鲍勃迪伦获得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所引起的争议谈起,具体分析了鲍勃迪伦的民谣创作经历、创作特色及他的民谣从传播形式、传播方式到传播对象上与史诗形态的《奥德赛》的相似之处。李晓峰教授认为无论是鲍勃迪伦的民谣,还是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及蒙古族的好来宝和侗族的大歌,都是一种特殊复杂的文学综合形态。李教授通过对书面文学与口头文学发展脉络的梳理,给予我们重要的启示:在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一直处于并存状态,书面文学的发展在某些方面遮蔽了人类初始状态的文学形态,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这种现象,并注重对复合形态文学的研究,因为这里存储着人类早期文学生活的丰富信息。

    讲座最后,我院朱贺琴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点评,并就书面文学与口头文学发展过程中二者的地位谈了自己的认识。李晓峰教授的两场讲座都试图从一个简单的文学现象切入,通过层层递进,剥丝抽茧的分析来解释一个复杂的文学问题。这种学术研究的思路和切入问题的角度使我们受益匪浅。

     

    上一条:【重点学科讲座之四十】宋声泉:平庸之恶——《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及其世界

    下一条: 【重点学科讲座之三十八】风景与文学——记张箭飞教授的《透视与鸟瞰:风景作为观看之道》和《中间风景与逃避主义》讲座

    Baidu
    sogou